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專題研究:心理利他主義
Special Study:Psychological Altruism 
開課學期
103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林火旺 
課號
Phl7852 
課程識別碼
124 M581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2(9:10~10:00) 
上課地點
哲研討室二 
備註
本課程中文授課,使用英文教科書。請先徵得授課教師及申請者同意後,始得選課。
限碩士班以上 且 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
總人數上限: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人們時常以某些方式表現出有益他人的行為,縱使需要付出某些代價。為什麼人們會這麼做呢?在道德心理學上,利己主義(egoism)的支持者認為,這種行為背後的根本欲望(ultimate desire)是自利的(self-interested)。利他主義(altruism)的支持者則主張,至少在某些時候,行為背後的根本欲望是他人的福利(well-being)。利他與利己主義的爭論,至少產生了以下的問題:被根本欲望推動的行為是什麼?利他的欲望與利己的欲望之間有什麼不同?此議題關注於人的內在動機,因此與心理學產生了密切的關聯,許多心理學家對此作出了經驗性地研究,希望能找出哪一個觀點為真。此課程研讀相關的經驗性研究,並探討研究成果在倫理學上的啟示為何。
 

課程目標
使學生認識當代與利己、利他動機相關的道德心理學研究以及相關的哲學文章。期望學生在課程後能將此課所學與其自身的研究作出結合。
 
課程要求
每個星期就指定閱讀內容提出報告進行討論,並於期末提出研究報告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參考書目:
1. Hobbes, T. Leviathan,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. B. Macpherson, London: Penguin Books, 1651/1981.
2. Sober, E. and Wilson, D. S. Unto Others: The Evolution and Psychology of Unselfish Behavior, Cambridge, MA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98.

指定閱讀:
1. Axelrod, R. and Hamilton, W.D. “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”, Science, 1981, 211: 1390–1396.
2. Hamilton, W.D. “Gener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r I”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, 1964, 7: 1–16.
3. Grant, C. “Altruism: A Social Science Chameleon” Zygon, 1997, 32: 321–40.
4. Hamilton, W.D. “The Evolution of Altruistic Behavior” American Naturalist, 1963, 97: 354–356.
5. Hamilton, W.D. “The Gener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r II”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, 1964, 7: 17–52.
6. Trivers, R. L. “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”,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, 1971, 46: 35–57.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